PSYCH OpenIR  >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
其他题名Effect of adolescents forgiveness on non一suicidal self一inj ury:The mediating role of rumin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er acceptance
布倩仪1,2; 宋莉莉1,2; 王詠1,2; 刘思义3
第一作者布倩仪
通讯作者邮箱wangy@ psych.ac.cn
心理所单位排序1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关系,以及反刍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宽恕倾向量表、沉思反应量表、同伴接纳量表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量表施测了473名11~18岁青少年。结果:(1)宽恕显著负向预测非自杀性自我伤害(B=-0.40,SE=0.08,P<0.001);(2)反刍思维在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间起完全中介作用(indirect effect=-0.30,95%CI=[-0.42,-0.20]);(3)同伴接纳在宽恕和反刍思维间起调节作用(B=0.09,SE=0.03,P<0.01),具体表现为,当同伴接纳水平高时,宽恕对反刍思维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B=-0.27,SE=0.06,P<0.001);当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时,宽恕对反刍思维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强(B=-0.51,SE=0.06,P<0.001)。结论:宽恕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反刍思维来实现的;当青少年较少被同伴接纳时,他们更需要依赖于自身的宽恕来降低反刍思维,从而减少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

关键词宽恕 反刍思维 同伴接纳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青少年
2022
语种中文
DOI10.13342/j.cnki.cjhp.2022.12.024
发表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SN2096-4811
卷号30期号:12页码:1882-1887
期刊论文类型实证研究
项目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NSFC71672186);; 中科院心理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1CX193007)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s://ir.psych.ac.cn/handle/311026/44445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王詠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布倩仪,宋莉莉,王詠,等. 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2):1882-1887.
APA 布倩仪,宋莉莉,王詠,&刘思义.(2022).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0(12),1882-1887.
MLA 布倩仪,et al."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0.12(2022):1882-1887.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329KB)期刊论文出版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布倩仪]的文章
[宋莉莉]的文章
[王詠]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布倩仪]的文章
[宋莉莉]的文章
[王詠]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布倩仪]的文章
[宋莉莉]的文章
[王詠]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青少年宽恕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