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S大鼠变性过程中内层视网膜呈活跃状态 |
| 任意明1,2; 翁传煌1,2; 赵从健1,2; 阴正勤1,2
|
| 2017-07
|
会议名称 | 2017年第二届曲阜视觉科学会议
|
会议日期 | 2017.7.1
|
会议地点 | 曲阜
|
摘要 |
目的:随着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进展,外层感光细胞逐渐凋亡,视网膜节细胞(RGCs)接受的自发传入和向下游的自发传出发生何种改变?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暗光下RGCs自发EPSC、IPSC和动作电位(sAP),对比RCS变性大鼠和control鼠的P30、P45、P60、P90各时间段,重点观察缝隙连接阻滞剂MFA和mGluR6激动剂L-AP4的作用。
结果:1)P30至P90,RCS变性鼠的RGCs树突野维持相对稳定,静息电位相对稳定,且均维持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2)从P30到P90,RCS变性鼠的RGCs出现PSC振荡的现象逐渐明显,P90时为70%;无PSC振荡的变性鼠和Control鼠,加药L-AP4 后90%RGCs出现PSC振荡;3)P30和P45时,RCS鼠部分类型RGCs的sEPSC幅值频率乘积和sAP频率较Control鼠高;4)P45,MFA处理前后RCS鼠和Control鼠的sEPSC的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8%和3%;P90,RCS鼠的PSC振荡可被MFA消除。
结论:RCS视网膜变性过程中,感光细胞逐渐凋亡,而内层电活动呈活跃状态;变性早期表现为RGCs的高sEPSC,相应的呈现高sAP频率,与缝隙连接的增效作用有关;变性晚期呈现为PSC振荡,与ON型双极细胞去传入有关,其传递由缝隙连接介导。 |
关键词 | 视网膜变性
内层视网膜功能
缝隙连接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s://ir.psych.ac.cn/handle/311026/22072
|
专题 | 心理所主办、承办、协办学术会议_2017年第二届曲阜视觉科学会议_会议摘要
|
作者单位 | 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 2.重庆视觉损伤与修复再生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任意明,翁传煌,赵从健,等. RCS大鼠变性过程中内层视网膜呈活跃状态[C],2017.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