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文化的自我促进:基于中国人的行为和认知神经的新证据 |
项目编号 | 31070919
|
| 蔡华俭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项目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等级 | 国家级项目
|
| 2010-12-31
|
结束日期 | 2013-12-30
|
中文摘要 | 如何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这是当下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温家宝,2010)。西方研究表明,通过促进个人自尊可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和促进个人主观幸福感。我们将开展系列研究探讨:1)在中国文化下,自我促进或高的自尊是否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2)中国人如何巧妙地促进和维护积极自我或自尊?3)中国人的自我促进(self-enhancement,追求积极自我或高自尊的动机)是否和西方人有着类似的神经机制?该项目的完成在理论上将澄清自我促进的文化普遍性争议,实践上对提高我国人民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关键词 | 自我促进
自尊
文化
自我积极性
自恋
|
项目经费 | 32
|
URL | 查看原文
|
结题摘要 | 自我促进指个体努力追求和提高个体自我积极性的倾向,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和需要之一。 在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系列研究,获得了系列成果。已经发表的论文共有11篇,其中中文4篇,英文7篇(SCI或SSCI6篇),还有系列成果正在写作或审稿中。这些研究主要发现有:1) 无论是按照个体想要被表扬的程度、还是按照神经基础、或者维护积极自我的方式,或者排除问卷作答方式的影响,自我促进都表现出文化普遍性;2)积极的自我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3)中国人不仅有追求积极自我的倾向,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有越来越自恋的倾向;并且中国人的自恋具有可遗传性;4)、中国人的自我积极性不仅表现在个人水平上,还表现在集体水平上,比如名族自恋;5)、中国人自我促进方式和西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国人更多地通过委婉和间接的方式来维护和促进自我积极性,比如通过谦虚来促进内隐自尊,通过肯定家庭来增强自我;7)、自我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但是,中国文化下可以遗传的不是外显自尊而是内隐自尊;8)、中国人的内隐自我积极性在11岁到18岁的各年龄阶段都有表现,尽管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
文献类型 | 项目
|
条目标识符 | https://ir.psych.ac.cn/handle/311026/30311
|
专题 | 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蔡华俭.泛文化的自我促进:基于中国人的行为和认知神经的新证据.2010.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