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 OpenIR
理性的社会惰性
王郁珲; 李玉刚; 栾胜华
2021-10-31
会议名称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会议录名称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
页码2
会议日期2021-10-31
会议地点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产权排序1
摘要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的倾向。社会惰性广泛存在,并被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社会疾病"。但果真如此吗?在群体任务中适当降低个人付出是否是种理性行为?本研究利用信号检测论作为分析工具,对群体任务中的个人表现进行建模,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个体在同时进行群体任务与个人任务时的注意分配策略,定义在个人任务上注意分配过高的策略为社会惰性策略(简称惰性策略),反之为非惰性策略,称选择惰性策略的人有惰性倾向。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模拟结果表明,群体越大,个人的惰性策略需视其他任务参数而定,两者之间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即群体越大,社会惰性越强)。最佳的注意分配策略由个人能力、群体大小、其他人的惰性策略,以及任务回报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具体表现为:(1)群体中只有一名成员有惰性倾向时,无论其他成员能力比该成员强还是弱,选择惰性策略皆可使该成员个人收益达到最高;(2)群体中除一名成员外的其他成员有惰性倾向时,该成员应选择惰性策略使个人收益达到最高;(3)群体中所有成员有同样的惰性倾向时,当群体中各成员能力较弱时,所有成员都选择非惰性策略可使个人收益达到最高,其他情况下所有成员都选择惰性策略可使个人收益达到最高。本研究针对群体大小(3和9人)及群体内其他成员的惰性策略(其他人没有惰性倾向和所有成员具有同样的惰性倾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惰性策略会随他人所采用的策略而变化;而且,随着群体变大,被试会调整自身的惰性策略,并不是一味的增强惰性倾向。这些变化的趋势与模拟结果一致,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应该表现出的趋势。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惰性是人们对所处复杂任务环境的适应性反应,适度的惰性可以是理性的。

关键词社会惰性 信号检测论 注意分配 生态理性
DOI10.26914/c.cnkihy.2021.042430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41452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郁珲,李玉刚,栾胜华. 理性的社会惰性[C],2021: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郁珲]的文章
[李玉刚]的文章
[栾胜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郁珲]的文章
[李玉刚]的文章
[栾胜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郁珲]的文章
[李玉刚]的文章
[栾胜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