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
刘颖1,2; 时勘1,3
第一作者刘颖
通讯作者邮箱shik@psych.ac.cn (时勘)
心理所单位排序1
摘要

艾滋病污名主要包括实际污名、感知污名和自我污名,这些不同形式的污名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社会资源的剥夺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归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道德理论分别从社会心理学、社会不平等和文化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从这些机制出发,减少艾滋病污名可以结合接触假设、知识传播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并注意改变艾滋病患者的自身观念。未来的艾滋病污名研究应更多地从社会文化以及道德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的量化研究。

其他摘要

HIV related Stigma was reviewed from attribution theory,social cultural framework,and cultural moral conception. HIV stigma included the enacted stigma,felt stigma and the self stigma,which all brought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o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Several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contact hypothesis,information diffus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orked together to reduce HIV stigma. Future research is suggested to focus on social cultural and moral viewpoint,and with more quantitative and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艾滋病 污名 归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文化道德理论
学科领域社会心理学
2010
语种中文
发表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ISSN1671-3710
卷号18期号:1页码:123-131
期刊论文类型综述
收录类别CSCD ; CSSCI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资助项目三室时勘课题组
项目简介

科技部863重点项目(2006AA02Z426 2006AA02Z431)

CSCD记录号CSCD:3872232
引用统计
被引频次:8[CSCD]   [CSCD记录]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6734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溯数据库(1956-2010)
通讯作者时勘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0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通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颖,时勘.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23-131.
APA 刘颖,&时勘.(2010).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18(1),123-131.
MLA 刘颖,et al."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 18.1(2010):123-13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p(928KB)期刊论文出版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颖]的文章
[时勘]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颖]的文章
[时勘]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颖]的文章
[时勘]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