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 OpenIR  >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
其他题名Relat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to meaning of life and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adolescents
熊朋迪1; 杨乐1; 祝卓宏1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某职业高中一年级全部新生共1808名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530份。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生命意义量表(MLQ)、接纳与行动问卷(AAQ-II)进行调查。结果: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得分与PTGI得分正相关(r=0.47、0.3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生命意义感(β=0.48)、寻找生命意义感(β=0.16)得分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均P<0.001;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三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9,P<0.001)。其中,经验性回避低分组,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在对创伤后成长预测中二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0,P<0.05),经验性回避中等组和高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提示增强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可增强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同时经验性回避程度调节着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 生命意义感 经验性回避 地震 现况调查
学科领域创伤心理学
2015
语种中文
发表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SN1000-6729
期号1页码:40-46
期刊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收录类别CSCD
CSCD记录号CSCD:5330912
引用统计
被引频次:8[CSCD]   [CSCD记录]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14794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熊朋迪,杨乐,祝卓宏.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40-46.
APA 熊朋迪,杨乐,&祝卓宏.(2015).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40-46.
MLA 熊朋迪,et al."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015):40-4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_经验性回(284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熊朋迪]的文章
[杨乐]的文章
[祝卓宏]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熊朋迪]的文章
[杨乐]的文章
[祝卓宏]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熊朋迪]的文章
[杨乐]的文章
[祝卓宏]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