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 OpenIR  > 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父亲缺失对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机制探索
罗静
2006-06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家庭巾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城市务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将了女带在身边,这些被留在家中由他人照顾而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004年以来,随着留守儿童犯罪事件的频繁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约90%以上为父亲在外打工,所以父亲缺失成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普遍的现象和特征。本研究着重对四川地区不同留守条件2046人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父亲缺失的农村儿童(345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心理症状筛查量表,状态-特质量表,儿童抑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加利福尼亚儿童心理复原力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和实验研究(自我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 父亲缺失儿童内向,少合作,常常被老师认为是有较多问题行为的群体。2.5岁前后父亲缺失,儿童的问题表现不同:5岁前缺失,儿童有较多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更多躯体化反应。5岁后父亲缺失的儿童会有更多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3.分离时程越长,对儿童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越大。4.紧密的联系频率和回家频率会缓解分离年龄和分离时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相聚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5.父亲缺失降低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低自控能力又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内外倾,神经质,特质焦虑)养成和行为(合作沟通,问题解决)表现。6.监护人,生活满意度,亲子关系,父母感情,教师期望,同伴期望以及重要他人的期望会调节不同缺失程度对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离年龄,分离时程,分离程度将父亲缺失程度具体化,深入了解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首次尝试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的机制,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科领域医学心理学
关键词父亲缺失 留守儿童 自我控制 分离年龄 分离时程 分离程度
学位类型博士
语种中文
学位专业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0314
专题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罗静. 父亲缺失对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机制探索[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父亲缺失对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机(2372KB)学位论文 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罗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