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对知觉的促进效应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
项目编号 | 30900442
|
| 吴健辉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等级 | 国家级项目
|
| 2009-12-31
|
结束日期 | 2012-12-30
|
中文摘要 | 想象是心理图画,想象中的世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知觉。想象某刺激是否能促进随后该刺激真正呈现时的知觉,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课题。以往研究采用简单的刺激探测范式,主要结果表明想象因为竞争有限的心理资源而干扰刺激探测。探测只是信息加工早期阶段。本研究假设,对于更容易受到自上而下机制影响的高级阶段,即识别阶段,想象由于提前激活刺激的知觉表征,而对随后该刺激呈现时的识别产生促进效应,其认知神经机制是知觉性的重复启动。并从三方面对其论证:(1)采用行为实验证实想象干扰探测任务,促进识别任务;(2)该促进作用是否受物体方位变化的影响,以证实这是知觉启动;(3)采用脑成像技术求证:该启动效应的脑机制是否是由于重复(想象刺激和知觉刺激之间)而导致脑活动的减弱,即重复抑制。本项目有助于阐明想象的功能意义,即想象如何自上而下的影响知觉;进而促进对想象本质的理解,为理解描绘论-想象是心理图画-提供新视角和新证据。 |
关键词 | 想象
知觉
事件相关电位
晚正成分
N2
|
项目经费 | 19
|
URL | 查看原文
|
结题摘要 | 想象是一种内部表征,想象中的世界深刻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知觉。本研究对其进行两方面的探讨:想象的本质及其与知觉的交互机制。关于想象的本质,存在着命题论和描绘论之争:想象只是抽象的语义表征,还是类似于知觉的“图画”。关于想象与知觉的交互,学术界主要关注想象某刺激是否能促进随后该刺激真正呈现时的知觉,以及这种交互的认知神经机制。 研究首先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提示-想象(刺激1)-刺激2”范式,研究听觉想象脑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想象有关的LPC波幅与所想象声音的音高成反比,与音响成正比,这样的变化趋势与听觉知觉成分N1是一致的,从而证明听觉想象的脑机制表征了音高和音响信息;在刺激2呈现的比较阶段,当呈现的声音(刺激2)与先前想象的声音(刺激1)具有不一致的音高或音响时,会导致反应时的延长,和诱发冲突性的N2成分;而且随着不一致程度的增大,反应时缩短和N2波幅增大。这进一步证明听觉想象包含了音高和音响信息。 进一步的研究关注想象如何影响随后的面孔识别以及这种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想象会促进随后呈现的相同面孔的识别,但对于不同的面孔则表现为阻碍效应;ERP研究发现,想象对面孔识别的影响发生在面孔识别的匹配阶段,表现为与匹配相关的N2成分波幅的变化;但作为早期加工的指标P1和N170成分则不受是否提前想象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首次为想象的“描绘”理论提供了来自听觉通道的神经科学证据,也首次为想象与知觉交互的“匹配假说”提供了神经科学证据。 |
文献类型 | 项目
|
条目标识符 | https://ir.psych.ac.cn/handle/311026/30269
|
专题 | 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健辉.想象对知觉的促进效应及其认知神经机制.2009.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