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汉字知觉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 | |
项目编号 | 69790086 |
张武田 | |
项目类别 | 重大项目 |
项目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等级 | 国家级项目 |
1997 | |
结束日期 | 2001-12-31 |
中文摘要 | 汉字被认为是世界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特点是表义性和外观的两维性。这种特点对汉字知觉的脑功能活动有什么影响。传统上提出的脑对语言的加工模型是以脑损伤病人的资料为依据,因而有其局限性。本研究以功能磁共振和脑电技术为手段,研究正常人在加工汉字词的过程中,不同脑区参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本研究内容包括:(1) 汉字表面物理特性的脑功能表现,当与物体图画相比时,二者共同激活两侧枕区、左顶区及右颞区,物理属性的差异在脑功能上的表现不显著。(2) 汉字词认知中,词义和词音通达中的脑激活规律,由于加工策略的不同,二者在脑激活定位上表现不同。在同音或同义匹配条件下,脑激活区未表现出差别;在义或音选择判断条件下,义的判断包括与音加工有关的脑区,而音判断不激活与义加工有关的脑区。这表明从书面词通达语义时,语音可能起中介作用,但并非必然规律。(3) 汉语动、植物名词认知心理词典的脑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两类名词除共同的激活脑区外,植物名词在索状回较动物名词有显著激活,而动物名词在额内侧回有显著激活。此结果补充和发展了有关的心理词典模型。(4) 汉字词与英文词加工的脑功能活动的比较。在默读条件下,两种文字加工激活共同脑区为主,二者的差别表现在,英文显著激活索状回后部,中文显著激活索状回前部。这可能与语义通达的熟练程度有关。在完成中、英文词同义判断及对译加工条件下,比较双语者的词汇表征和加工过程。发现在同义判断上共享 |
项目经费 | 24 |
URL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项目 |
条目标识符 | https://ir.psych.ac.cn/handle/311026/31221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溯数据库(1956-2010)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武田.汉字知觉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1997.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武田]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武田]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武田]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